今年,正值“四下基层”理论提出35周年。“四下基层”是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,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践行,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。作为基层党员干部,我们要传承弘扬“四下基层”优良传统,深刻领会“四下基层”蕴含的深刻内涵,将其转化为做好群众服务工作的源源动能。
宣传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下基层——嘴里说着乡言俚语,党的声音更“聚民力”。我们党根基在人民、血脉在人民。宣传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下基层,就要在理论宣讲中用好“乡言俚语”,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,深奥的道理形象化,枯燥的知识趣味化,让“官方话语”转变为“沾泥土、带露珠、冒热气”的群众能听懂的语言,从而进一步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上来,让全体人民紧紧跟随党的步伐,自觉跟党走,始终与党同心同德、同频共振。广大党员干部要多下基层,多与老百姓面对面“拉家常”,通过闲谈交流、上门走访等接地气的方式一改“双手插兜”“鼻孔朝天”的不良作风,同时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、切身利益等做好解读工作,让党的政策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真正让党的好政策换来群众的真实惠。
调查研究下基层——脚下踏着田间地头,决策部署更“顺民意”。从黄土地到黑土地、从小巷大厦到深山草原、从黄土高坡到长江两岸……习近平总书记用他的脚步诠释着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,用行动践行着“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”的深刻道理。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、成事之道。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意识到“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,下去调研全是办法”,俯下身去,切实做到心往基层想,人往基层走,事往基层办,当好群众的贴心人。在调查研究中,要倾听群众呼声,摸清村情民意,要针对新情况、紧盯新问题,找到纠治痛点、疏通堵点、攻克难点的“良方”,通过察实情、出实招、落实效,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、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。
信访接待下基层——心上念着人民群众,基层治理更“惠民生”。“知屋漏者在宇下,知政失者在草野”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,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,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,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。信访工作是反应群众诉求、反应干群矛盾的重要途径,信访接待下基层,就是要我们直面矛盾,积极解决群众难题,将问题化解在基层,是践行“枫桥经验”和“浦江经验”的生动注脚。广大党员干部在信访接待过程中,不能被动“坐等”,应主动“下沉”,变“群众上访”为“干部下访”,主动去听一听一线的“难听话”,百姓的“心头事”,设身处地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,才能更好回应群众关切,从根本上上打开群众心中的“疙瘩”。
现场办公下基层——肩上担着责任使命,干群关系更“暖民心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,倡导“现场办公下基层”,要求把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又久拖未决的问题,现场集中“会诊”,特事特办,急事急办。为基层排忧解难,是“现场办公下基层”的内涵所在。广大党员干部要谨听习总书记的箴言,将现场办公作为解决基层事务的一大重要途径,要走进基层田野这座“办公室”,把“小院落”变“大会场”,让“台上讲课”变“台下交谈”,听“百家言”、叙“百家情”、解“百家忧”。要朝着“问题”去、奔着“矛盾”解、抱着“骨头”啃,用心用力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的利益问题,在解难题、办实事中增进民生福祉、织密党群干群“感情网”。
(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龙门乡轮渡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苏霜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