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黄山市黄山区用足山水人文优势,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措施,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、能人回乡、农民工返乡、企业家入乡,构建“乡村人才村落”,推动各路人才共绘“徽风皖韵”和美乡村锦绣画卷。
搭平台,吸引“返乡创客”归巢。制定“黄山区人才16条”,吸引一批有理想、有情怀、有创意的青年回到乡村。采取低门槛引入、高强度孵化的方式,积极对上争取,列支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孵化基地道路亮化、环境整治。通过收储农闲房屋、盘活闲置集体资产改造成乡村休闲旅游研学基地、农耕文创馆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供驻村人才使用,为返乡创客提供配套服务。通过几年的推进,先后吸引建艺集团设计研究院院长、高级环境艺术设计师郭杰,英国爱丁堡大学建筑学专业张力等高端专业团队驻村工作生活,目前区内已打造“尚书里”电商主题村、汤家庄“未来社区”等“乡村人才村落”5个。
强聚集,拓宽“乡村人才”矩阵。实施外部引‘才’、就地取‘才’、本土育“才”三轨并行。通过遍访村民,挖掘培养一批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人、乡村发明家等一批“土专家”,协助“新黄山人”开展民宿改造、手工坊劳作等,传承乡村文化,助力乡村振兴。创办乡村推介官、乡村运营师等多元化培训平台,鼓励乡创客利用现代传媒丰富营销业态,在乡村大显身手。组织17名村干部赴苏浙名村体悟实训、通过“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”计划,选育50名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后备干部,构建区级乡村教育网络。
促合作,构建“共赢发展”格局。探索建立“乡村人才”与村集体、村民之间利益链接机制。三口镇巷联村探索以土地集体所有权入股企业,与南京中遗汇古典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达成合作,开启“村企共建”序幕,打造了黄山区首个以集体土地引进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项目--燕窝里精品民宿项目,不仅为村集体带来入股分红增收,更有效解决周边群众就业难题。整合部门力量,区乡村振兴局、农水局、乌石镇与“回乡能人”梅聘艳联合成立“梅姑娘&黄山区消费帮扶馆”,整合全区农特产品资源,用“年轻”的方式种卖山货,把大山深处的优质特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。
助融合,浓厚“共创共享”氛围。及时梳理化解“新村民”与原住民在思想理念、生活习惯、文明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矛盾,形成互助融合、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。引导稳定居住、创业发展较好的“新村民”有序参与村庄管理,依托“三会一课”“党建沙龙”等载体,组织党员群众和乡村人才共商共议,通过担任“名誉村长”“建设顾问”,引导“新村民”主动参与村庄规划、乡村运用,实现“体验农村原乡生活,保留城市品质生活”的愿景。此外还通过策划文化活动,以“共跳一支舞”“共唱一首歌”“共办一场晚会”等方式,推动形成共同生活圈,打响“在黄山区有个家”品牌。